手机:13903401486(同微信)
联系人:蔚慧敏
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北路 31号 《新课程》
QQ:1059320157
《新课程》杂志论文投稿邮箱:
tg@xinkechen.com
《现代职业教育》投稿邮箱:
tg@xinkechen.com
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。大家远离亲人来到学校是干什么的?是肩负父母、亲友重托,还是来混日子?班级成员不可能都很听话,对待顽劣的学生,要让他们多想想在家辛苦操劳的父母,是父母的血汗钱供养我们来学知识的,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是做一个孝顺的孩子,把学习搞好,让家人感受到你在努力。可以教他们课外阅读《弟子规》,以正确的人生观去体现孝顺父母的价值观。在教育顽劣的学生上,教师首先要和他交朋友,成功地交上了朋友,讲的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,颁布的措施才能行之有效。
还要通过校纪校规的约束,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水准,比如要爱护环境、举止文明、礼貌待人等等,美好环境要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。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既要靠自觉的行动,也要有纪律的约束才行。我实行的是宽松管理模式,大事班委会商量,小事自己处理,没事不要作事。需要强调的是,宽松的管理来源于大家自觉的行动,我觉得这种管理方法对于大学生基本可行。
有轻生意识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,所以教育者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。如有意识地让他独立完成一项任务,完成后要说这个事情很重要,你做得非常好。信任度与自信心增加了再慢慢交心,与他谈人生看法,实现亲情教育。教师无论是找学生谈话还是班会或上课,都要加强与学生的目光交流,以此创设学生的被关注度,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,提高学生的注意力。
教师要尊重学生,尊重他们的人格、家庭、风俗、习惯,以及他们从前老师的教育方法,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,没有信任就体现不出关爱。教师如果不尊重学生,自己的人格魅力也会下降。所以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,要以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为前提。一般说来表扬为主、批评为辅,批评为广泛地批评,而表扬要具体到个人,达到表扬与批评的最大效果。
班级军训时每个人都流出了汗水,但是最后比赛时却没能获奖,为此大家十分沮丧。一方面,我为学校军训比赛做了客观分析,列出了自己班级确实存在的不足;另一方面,我觉得经历如此挫折其实也是好事,正好开展挫折教育。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,使矛盾发生转化?考虑再三,我要求班上每一位同学写一份军训感言,让大家发感慨,抒发自己的军训情怀,然后挑选了优秀的军训感言,写上我的批语在教室表扬栏张贴出来。被表扬的同学无比高兴,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;而没被张贴的同学,则在班级团课中进行书面交流。有的同学叙述幽默,有的同学词句华丽,还有的同学字写得好看,我都一一加上口头评语进行了表扬。这件事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加学校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,对后来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。有时虽是我无意中说的一句表扬话,但到了期末小结中,有很多同学把它详细写了下来,这说明班主任对学生努力的肯定是有多么积极的意义。
一般说,学生取得成绩都要给以肯定,任课老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要多引导、多表扬,若回答错误则要步步诱导,直到回答成功后再表扬。作业做得好的固然要表扬,做得不完善但是字写得漂亮的也要表扬。
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思想通常都很活跃,具有积极创新的意识要求。作为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要与时俱进,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,让他们在实践中身体力行,通过一些社区活动与基层接触,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。创新活动不必要求学生拿出新产品,可以布置一些创新课题让学生去思考,产生一些创新理念,并结合一些社区活动来完成。如怎样变废为宝废物利用?怎样将非遗文化与生活需求相互结合?如何得体地穿着打扮?也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说说某样东西尽可能多的用途,等等。有时候创新是在聊天中进行的,不必拘泥于形式。创新思维需要跳跃式的遐想,只有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,才能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兴趣意识,达到认知上的最大满足。
开展创新教育需要因人施教,班主任要多和学生谈心,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,发现个体差异。团课、心理课、班会等公共场合,个别谈话、电话、微信等私下场所,都是了解学生的途径。教育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,才能做到因人施教,在这方面班主任要做更多的工作,并随时与任课老师共享信息,使创新教育更加接近学生实际,让创新活动朝着理想的彼岸迈进。
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实践活动,通过接触基层融入社会,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佳途径。能力不仅是专业技能,还包括人际交往、文笔与口才等等。没有这些能力支撑,创新思维就是空中楼阁。创新与就业、创新与创业是这个时代的伟大命题,在就业选择上,每个同学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、兴趣等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。班主任和就业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,要教育学生端正心态,淡泊功利,以历练人生、扩大阅历、奉献国家、回报社会为主,而不能单纯地追求收入与享受,更不能损人利己、狭隘自私、不思进取、碌碌无为。学生选择职业要符合自身实际,工作中要多考虑如何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,多考虑如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,多考虑如何为企业一线先进生产手段的改进而创新。